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推出“五校联考”,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同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拥有5%招生自主权的76所高校开始选拔专长生、保送生——虽然离2010年6月的高考考试还有半年多时间,但高中三年级学生尤其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不能不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名目繁多的自主招生。沪上一所知名中学的老师估计,经过如此一轮自主招生,在高考考试前,她班上大约一半的学生或者拿到了名校的录取公告书,或者怀揣着5-30分不等的加分。想凭着高考考试“裸分”进入名牌大学,将愈加难。
自主招生俨然已经变成了“小高考考试”,成为中学教育新的指挥棒。原本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而推出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现在却变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考生、父母、教育界人士的质疑声也渐响:自主招生,如何变成了“掐尖”的游戏?
自主招生花样迭出内藏玄机
今年9月刚开学,各大名校就逐步拉开了自主招生的序幕,纷纷到名牌高中进行宣讲,十月就开始公布各自的自主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报名日期一年比一年提前,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报名日期,前年是11月20日,去年是11月11日,今年则提前到了11月5日。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也不落后,自主招生的报名日期同样定在11月5日。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今年推出了自主招生的新形式——五校联考。高校标榜“这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再也无需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去赶考了”,但一位业内人士却早就摸透了高校心中的“算盘”:玄机就在五校联考之后的填志愿上。原来,联考之后,考生需要像填高考考试志愿一样填一份志愿表,选择其中的两所学校,志愿有先后,由五所学校依据志愿录取,发放自主招生名额。“往年常常有学生参加多所大学的自主招生,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资格和打折政策,但最后除去他报到的学校,其他高校的招生名额都浪费了。今年通过志愿表,把学生限定在一所大学内,保证了优质生源不流失。”
自主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意将更多的出色学生一网打尽。复旦大学今年把自主招生的区域扩大到华东区域的更多省份。武汉大学“掐尖”的手笔更大,将自主招生范围扩大至在读的所有高中生——从高中一年级学生到复读生,符合条件的都可报名。
“裸分”考进名校愈加难
上海的高中三年级首次模拟试题刚刚结束,这几天,校长们正和高中三年级老师一块,根据“一模”成绩和三年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然后依据高校分配的自主招生名额,开始向外推荐,“排名要很小心认真,然后依次推荐给相应的高校,需要保证公平公正,免得父母、考生有建议。”如此的额外工作让中学校长叫苦不迭。
“自主招生其实就是提前把学生分了层次。”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表达了我们的不满,以往通过高考考试给学生分层次,目前要依据自主招生给学生分层次。学生疲于奔命地参加各种笔试面试,负担反而加重了。
有了自主招生的提前录取或加分政策,凭着高考考试“裸分”进入大学的考生愈加少。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时,除去学业成绩,被评为三好学生、出色学生干部等可获得荣誉加分,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可获得专长加分。为了可以提前被心仪的高校录取,学生开始根据高校的需要提前“应试”,这种重压甚至被推到了初中和小学。
上海教科院不久前发布的《高校自主招生对江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对于“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推进中学改革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从而使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等怎么看,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赞成度都不太高。
高校未考虑学生进步
自主招生号称给偏才、怪才以机会,但高校最后招到的学生和高考考试录取的重合率却极高。复旦大学对近期几年的自主招生录取考生做了一个统计:通过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的考生,高考考试中全部通过一本线,而且98%达到该校当年的高考考试分数线。也就是说,这类考生通过高考考试,同样可以进入这所名校念书,自主招生的意义何在呢?
本市某高校去年在上海中学预录取的学生中,有40%最后没签约,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由于预录取专业与我们的兴趣不同而舍弃的。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觉得,这一现象反映源于主招生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大学怎么样尊重学生的兴趣?怎么样考虑学生将来的进步方向?
“抢生源实质是大学没底气的表现,高校应该重视招‘适合’的学生,而不是盲目去抢‘出色’学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举例说,每所高校在向学生宣传时,无论是招生简章还是招生宣讲,一直向学生灌输:这所高校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实力多么强,有多少院士。惟独没告诉考生:这所大学为何合适你?它将为你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进入这所大学,你将获得什么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叶志明觉得,应该研究、拟定针对不相同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招生改革,各高校都应办源于己的特点,录取合适自己高校培养的学生,如此大家的教育才会多样化、多元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个性,才会具备革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