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各种教育名词层出不穷,教育怪象光怪陆离。“虎妈”唱罢,“狼爸”亮相;“绿领巾”刚摘下,“红校服”又穿上;几个9龄童相约自杀,两个小学六年级女生教室服毒。初冬的北京,北京少年宫饭店,同是参加兴趣班的两位母亲居然为占座,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
让人震撼的同时,这类现象也发人深思:孩子、父母、学校、社会,不是某一环节出了问题,而是教育心态集体失衡。
“成功样本”迷失教育真谛
进入12月,在北京某重点小学上小学五年级的马文涛超级忙碌,除去常规的奥数班、英语班、作文补习班,外加一个乐器班。“更紧张的是,还要赶场参加没完没了的比赛,这个月就有5个。父亲说了,只有拿到证书,才能进好的初中。”
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刘女性也不轻松。“我女儿身体不好,本来想让她多参加体育训练,练练舞蹈什么的就好了。可无法,女儿班里的考证风热火朝天,父母间还相互攀比,不能不让她也加入。”
来自中国青少年进步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父母期望子女是班级的前十五名,一半以上的父母期望孩子能成为博士。
从《哈佛女生刘亦婷》到《虎妈战歌》再到《所以,北大兄妹》,从胜过老师的好母亲,至今的“虎妈”、“狼爸”、“羊爸”,各种教育样本轮番轰炸,他们之所以引起关注,有市场,受膜拜,皆因贴着“成功”的标签。
“虎妈”蔡美儿为两个女儿拟定十大戒律,自称“使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方法,需要孩子沿着爸爸妈妈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而两个女儿维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
“狼爸”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萧百佑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须孩子的平时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需要,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
让人惊讶的是,在记者采访过的父母中,觉得这类爸爸妈妈的教育办法“对孩子好,有道理”的竟占了多数。
考了高分,上了北大,就是成功吗?
有专家觉得,这类“成功样本”使教育迷失了本应带给人真的意义上的幸福感的真谛。教育是培养人的,应当让孩子们感觉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孩子们感觉至今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由于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都是和自己体验没直接关系的东西,这是国内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教育掌握副会长朱永新觉得,影响人终生进步的原因中,分数并非非常重要的,起着制约用途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们追崇、尊重,而不是常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完善进步奠定厚实的基础。过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甚少关注他的品德,如此的教育理念、方法让人忧虑。
真有所谓的“起跑线”吗
目前的孩子都会唱改编过的一首歌:“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从婴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背唐诗、训练珠心算,上学后的周末奔走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能不累吗?
如此的累,与一个命题难脱干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曾是商业培训机构的广告语,让父母陷入无限的矛盾和纠结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对媒体表示,因“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王定华称,生活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可以影响一生进步。
中国教育掌握常务理事、山东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不认同“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这句话是哪个喊得最要紧?是办学的人,由于背后都有利益支持的,都和利益有关。”他觉得,要看到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他学会了多少常识,而是他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技巧,要呼唤教育理性,而父母理性尤为重要。
在北京某重点中学任教的杜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针对“起跑线”,她觉得:有条件应该给孩子创造高效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可以适合参加一些兴趣班。不必让孩子“起跑”得太早,父母应该摒弃重视孩子学前教育的看法,太过重视学前教育只能事与愿违。作为父母,她也期望给女儿选择好的教育机构。毕竟一个好学校总是包括了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
据悉,现在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几乎都是为分数筹备的,每参加一项运动、学一门乐器也都是为了升学的需要,孩子自然非常难享遭到运动的快感、音乐的优美。
北京光明小学的校训是“我能行”,旨在培养在生活路上走得远的光明人。该校校长廖文胜觉得,从根本上说,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即便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名校,也会有健康生活、幸福生活。每一个孩子可以有不一样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东西,会干扰孩子一生的生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不是快乐,这非常重要。
“慢成长”回归平和
日前,在北京某小学的班级平台上,一位小学一年级父母的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鸣。文中写道“孩子,你别急,慢慢来。或许你不是最棒的,只须你是开心的,已经足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觉得,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商素质,甚至把智商考查等同于常识考查。在这种重压下,大多数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紧急忽略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要,这对于教育来讲是最致命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非一件简单的事,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办法。
他觉得,“虎妈”们的成功,是打造在很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大家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看不到根据同样方法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见地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办法,并不拥有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依据孩子特征推行的教育,才是比较合适的教育。
在快步伐的社会环境下,父母本身就承担很多重压,假如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只能恶性循环使双方愈加疲惫。业内人士告诫父母,应当持有平时心,改变攀比、从众心态。这是父母需要从自己做起的,其他人没办法替代,要战胜这种“心魔”,父母要有底气,有定力。对孩子有一个平时心,等待他慢慢成长;视孩子为一个普通人,不期望他必须要出人头地。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不少父母发出同样的质疑:不望子成龙,谈何容易?
“教育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这是素质教育要紧的价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通过素质教育,教育将更好地回归其本质,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