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认同,然而,对孩子的赞美或表彰,也需要肯定的方法,不然,极或许会事与愿违。本文中就列举四种表彰孩子时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元素,父母可要格外当心哦!
忌讳1、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爸爸妈妈口头禅:“你今天终于没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非常不错。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你把照顾金鱼和给盆栽小西红柿浇水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可他不是一天喂两次金鱼就是3天忘了喂食,更想不起要给小西红柿“喝水”了。但近期3天,他却非常不错地完成了任务。你心里虽然认可,嘴里却说:“你这几天终于记住了自己该做的事,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明天可不要再忘了!”
孩子“伤”情:
如此的表彰非常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感觉好事做了也白做,父母的双眼一直盯在我们的薄弱环节上,不能翻身。
纠错处方: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假如给表彰加上阴影,就是父母的不是了。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让他了解我们的努力没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高,母亲要一项一项地一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适合,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一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期望父母看到自己所有些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视。
忌讳2、无的放矢,盲目比较
爸爸妈妈口头禅:“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孩子开心的拿着他在婴幼儿园画的画给你看,是《菜鸟兔拔萝卜》的填色的图话,他非常期待的看着你,你煞有介事的说:“画得真棒,你肯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伤”情:
班上的孩子自己条件不同,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其他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彰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至今的水平,内心会非常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重压。如此大而空的夸奖并不可以给孩子面目明确的感觉,反而可能导致他空中楼阁般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觉得自己好,而不了解好在哪儿,进而很难形成对事物适合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纠错处方:
表彰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彰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了解你更看重他是不是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打造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获得的每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应对弱点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防止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所以,这个时候你不如说:“你这幅画画得非常仔细,颜色一点也没涂到线的外面;颜色也好看,能跟母亲讲讲为何选这几种颜色吗?为何把云彩涂成了橙色?”从而引发孩子讲一讲他是如何想的,再看看他是怎么样用画笔表现的,最后可以再提一点建议。
你对作品的评论和指点能引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由于你给予他的不止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对过程的关注,使他明确感觉到我们的能力,满足感自然地产生。
忌讳3、沉溺历史,苛刻需要
爸爸妈妈口头禅:“你居然得奖了,真是母亲的骄傲!你将来肯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辉辉在一次全校的作文竞赛得了“第一”,辉辉妈满心欢喜,不论时间,不论场所,常常在客人面前表彰辉辉,把辉辉的“光辉历史”挂在了嘴上,并常对辉辉说:“大家家辉辉在全校的比赛上能得第一,将来肯定可以在全市的比赛上得奖。”
孩子“伤”情:
辉辉妈如此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二是用一次好成绩为孩子确立一个“高标准”,需要孩子每次都需要达到,不然就是“骄傲、退步”。此时的表彰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导致了很大的心理重压。
纠错处方:
父母需要注意,大家表彰孩子“已经获得”的收获,是为了勉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得到的”收获。表彰,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的,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可以退下来”的规范:父母在孩子获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需要维持现有状况”来需要孩子。
面对孩子已有些成绩,父母应该向孩子说:“你干得真很好,能否再来一个。”“你已经得到了班里的第三十名,能否继续努力,进一步克服不足,进一步超越自己,得到第二十五名。”夸奖之后,紧接着帮助孩子拟定一个“高半步”的新目的,使他不会停顿下来,也不会失去信心。
忌讳4、一概而论,“浮夸”无度
爸爸妈妈口头禅:“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伤害指数:★★★
情景回放:
在劳动课上,老师需要同学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于是强强回家悄悄地整理起父亲杂乱的书桌。母亲看到了开心地说:“强强能做家务了,真是个好孩子。”
星星考试得了第一,挥着试题给母亲看,母亲说:“星星真是个聪明孩子,以后准能考上清华”
孩子“伤”情:
如此的表彰,是做爸爸妈妈最常说的,表面上看,对孩子有肯定的鼓励用途,可是如此随便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父母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孩子根据父母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假如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一概而论”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整体的评价。而且过度的表彰,会导致孩子错误地觉得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经不起外面的批评,在角逐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导致所谓的“捧杀”。
纠错处方: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彰”:父母在表彰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不过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讲“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譬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父母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可以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为家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彰,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贡献我们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