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2019年小升初语文常识专项练习-6诗词的阅读

   日期:2024-06-01     来源:www.xuduwan.com    浏览:689    
文章简介:小升初语文专项练习 诗词的阅读 基础题 1、再读《墨竹图题诗》,完成后面的训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小升初语文专项练习

诗词的阅读

基础题

1、再读《墨竹图题诗》,完成后面的训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他是__________之一。这首诗是他在__________的状况下写的。和“竹”并称为“岁寒三友”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讲解这几个字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 
总: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两句诗的意思。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__________
(4)这首诗以“__________”为依托,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以__________为己任的胸襟,与“__________”的气概。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节联欢晚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了解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能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年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征。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3、阅读理解

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出 墙来。

(1)讲解词汇:

值:__________         屐齿:    小扣: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_______________。

 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样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注解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①夫怎么样?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双眼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必须要。

结合注解翻译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⑴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列朗读步伐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

B.两三点雨/山前

C.旧时/茅店/社林边

D.路转溪桥/忽见

⑶下列对这首词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氛围的渲染衬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5、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7、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来源:学#科#网]

6、阅读古诗,完成训练。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讲解词汇。

水光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色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作者把西湖比作,描绘了它时候和时候各具特点的漂亮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后来,大家把西湖称之为“________”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3.与“淡妆”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与“浓抹”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

4.苏轼人称“______”,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你了解他的诗词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的一首是《______________》,内容是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一种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剖析。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么样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点的?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欢之情。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不过由于用了照流两个动词。

C.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备鲜明的画面感。

D.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哪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字)。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首诗用词精妙,你能简单剖析一下“生”或者“挂”的精妙之处吗?

4.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剖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一般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5.该诗表达了诗人哪种感情?

 

9、快乐阅读,我能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大家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赏析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表达方法的角度看,是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是_________诗。

(4)将你知道的有关常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关于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古诗,再做习题。

泊船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3)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4)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何诗人感觉只不过“一水”“只隔”呢?

A.由于诗每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B.由于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5)写出3、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1、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作者在____(月份)送别________这个老友。

(3)在这首诗中,____两句叙事,____两句写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十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讲解下列词汇。

故人:________

下:__________

尽:__________

惟:__________

(2)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址是_______。

(3)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送别的诗不少,请你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3、阅读理解。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看拼音,写词汇。

bái rì            huánɡ hé

(             )  (           )

ɡāo shān           dà hǎi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   近(      )   依(      )   欲(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合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4.选择带横线字的正确讲解。

(1)白日__________山尽

①依赖        ②赞同       ③根据             (      )

(2)黄河__________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去或出去     ③收入  (      )

(3)__________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5.这首诗告诉大家的道理是:__________

 

十4、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②翻译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这首诗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写的。

⑤这首诗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日常你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程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5、阅读理解。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赋得古原草离别》

B.《登鹳雀楼》

C.《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A.设问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6、阅读理解。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直”意思是:(   )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3)挺直,使笔直

(4)直爽,直截

2.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部,剩下的部分是(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7、阅读理解。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上去平淡,其实非常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用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___、___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

 

十8、阅读理解。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示数目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如何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9、句子练习营。

1、在古时候诗歌的宝库中,有很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请你把下列诗句用线连一连,再背一背。(6分)

明月松间照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            清泉石上流

明月别枝惊鹊          露似珍珠月似弓

可怜9月初中三年级夜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呼作白玉盘

小时不识月            清风半夜鸣蝉

2、我会用“埋怨”这个词造个句:。用它的另一个读音可以组词为_______。

3、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这一壮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你领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阅读《卜算子·咏梅》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陆游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一个人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1.两首诗在题材和体裁上的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梅花形象有什么不同?借梅花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梅花各长在什么地方?这么写各起了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1、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什么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2、课外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虚写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3.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

A.悲伤流泪B.离愁别绪C.情谊深厚D.暗然伤别

[来源:学科网ZXXK]

二十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解]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1、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备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4、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①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讲解词汇:

辞:__________      烟花:_______________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址: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 ;故人的去向:________ ;与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

__________鳜鱼肥。

青__________,绿__________,

斜风细雨不须归。

1.讲解划线词汇的意思。

①桃花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箬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蓑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的意思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6、课外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名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爽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欢和赞美。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象征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叫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表达式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题

二十7、古诗阅读。

送柴侍卿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王昌龄                         (唐)李白

流水通波接武冈②,送君不觉有离伤。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①侍御:官职名。②武冈:县名,在湖南西部。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柴侍卿》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所表达的情感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B.朋友离别在即,可王昌龄却说“送君不觉有离伤”,未免叫人感觉有的无情无义。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址、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让大家仿佛看到了:李白在楼前久久伫立,目送孟浩然坐船顺流而下,渐行渐远,船上的白帆渐渐消逝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2.虽然两首都是离别诗,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二十8、课外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荷锄(  )   沾我衣(  )

2.填空。(查阅资料)

陶渊明,字(    )又名(     ),(    )(代)诗人,诗人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弃官隐居。但特别喜欢(    )(花卉的名字)。

3.理解性填空。

(1)这首诗写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从事田间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发珍惜这种生活,期望一直能离得远远的尘嚣,隐居田园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1、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非常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3、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非常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非常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5.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5、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非常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一个人一身,却有一轮明月伴随,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二十9、课外阅读训练。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①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②,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③,天翻地覆慨而慷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⑤,不可沽名学霸王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⑦。

【注解】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②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的东面。苍黄:同仓皇,形容匆忙。③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秀。 ④慨(kǎi)而慷(kāng):感慨而激昂。⑤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⑥不可沽(gū)名学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方法猎起名字誉。⑦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成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进步变化。

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读诗,领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进行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0、诗歌赏析。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妈妈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墓地

我在外头

妈妈在里头

到目前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国内在那头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

例:窄窄  矮矮  浅浅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4.读读诗歌,完成填空。

这首诗把乡愁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指_________海峡。

5.选择正确的理解,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

作者对妈妈、对老婆的思念之情。

作者很难排遣的乡愁。

作者思念祖国、渴望早日达成祖国统一的心情。

 

 

参考答案

1、【答案】

(1)郑燮 克柔 清 扬州八怪 任上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 松 梅

(2)风吹竹子的声音  都

(3)我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但却似这一棵棵翠竹,每一枝每一叶都饱含深情。

(4)竹 淡薄名利 以解除百姓之苦 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

【分析】依据此时具体语境来解答此题。

2、【答案】(1)答案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光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分析】(2)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剖析哪一首,也不需要两首比较剖析,只须将一点剖析了解即可,剖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对。

三.【答案】(1)值:逢,遇见 。 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小扣”轻轻的敲门。(2)显示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让大家了解新生事物必然会,冲破重重困难,崭露头角,蓬勃地进步起来。(3)这句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1)正确理解字的讲解。(2)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只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很多联想,遭到哲理的启示。

四.【答案】1.泰山是这样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所有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好似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荡漾,极力睁大双眼追踪那暮归的鸟儿,使人眼眶欲裂。我必须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那众山,而众山就会看上去极为渺小。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瞰所有的雄心和气概。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1.翻译古诗时,要结合注解,关键词词要翻译出来,这是得分点;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和翻译,知道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杜甫年轻人年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年轻人年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所有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5、【答案】

⑴上阕描绘出了一幅清爽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季的生机勃勃。

⑵A

⑶D

【分析】

⑴名师分析:理解诗意的办法有不少,对于本词要运如下办法: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品意境。所谓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即学生依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些经验积累,启用我们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法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依据上阕的意境,借用注解把词句讲解再加以描绘。阅读这首词,应该注意时间和地址。时间是夏季的傍晚,地址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类极其平时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时中就看上去不平时了。

⑵名师分析:A句意思是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因此,A句的步伐划分应为:七八个星/天外。B句意思是忽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C的意思是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目前词人眼前。D的意思是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儿去了?拐了弯,茅店突然出目前我的眼前。

古时候诗词朗读的步伐强调两个连在一块的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而A中“星天外”,应该划分成“天外”却划分成“星天”,这是明显的步伐错误。

⑶名师分析:这首词反映的是作者对丰收所怀有些喜悦之情与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由于作者平常常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了解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由于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突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忽然出目前眼前,这该叫人多么开心阿!

本句无题干中所写的迷惑之意。所以D选项是不对的

6、【答案】1.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正;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适合

2.西子 晴天 雨天 对西湖十分的喜欢 西子湖 3.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4.苏东坡  (下略)

【分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7、【答案】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季安静幽美的景象。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爽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高雅的山间月夜图。

3.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由于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如此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4.B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分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8、【答案】1.唐;李白;七言绝句2.夸张 比喻。3. “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地写出遥望中的瀑,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4. D 5. 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分析】1. 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及作者的学会能力。2. “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 要正确理解诗句的词汇含义。4. 应该是“化动为静”。5. 意近即可。

9、【答案】

(1)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2)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勇抢大渡、喜踏岷山

我最喜欢的一幅图是“飞夺泸定桥”。通过这幅图,我仿佛看见了大渡河水流湍急、惊涛拍岸的情景,又仿佛看见了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勇身材,好像看见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灭的沮丧之态。这幅图生动地表现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也正是通过这幅图,我深深地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必须要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幸福,用我们的实质行动和满腔热忱来报效大家的祖国!(只须贴合文意,言之成理就好)。

(3)抒情     七律

(4)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策略家和理论家,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长征: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10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5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9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10月到达陕北依据地,完成了震撼中外的策略大转移。[来源:学_科_网]

【分析】

(1)对中心句学会状况的考查。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特征: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用途。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用途。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总结和总结用途。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用途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本文段的中心句在开头,起到概括总述有哪些用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提示动宾短语概括,及动词+宾语,选取文本中适合的动词和宾语,进行搭配解答。

(3)对诗歌分类学会状况的考查。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备肯定步伐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分类:

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根据作品内容的表达方法划分的。

A.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一般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法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是这些。

B.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需要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当然,叙事和抒情更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肯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需要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可以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②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这是根据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A.格律诗:是根据肯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声调音韵、词汇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B.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进步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重视自然的、内在的步伐,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C.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征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重视自然的步伐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D.韵脚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好似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是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时尚于互联网的方道文山流素妆韵脚诗。

(4)对有关历史常识知道学会状况的考查。答案不唯一,写出一些有关的正确的内容即可。

10、【答案】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宋   王安石   思乡

(3)停靠 间隔 吹绿 回家

(4)A

(5)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间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分析】对古诗有关常识的记忆和对古诗内容及中心思想理解能力的考查。

(1)考查学生古诗的积累。默写古诗,注意正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2)文学知识及古诗鉴赏的考查。《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3)考查学生对古诗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能力。可通过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帮助记忆关键字语的意思。

(4)考查学生对关键字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诗句的意境来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只隔”在这里是实质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每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5)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名句的讲解。注意“绿”字是形容词作动词,吹绿的意思。其他词汇,可以使用直译的办法。

十1、【答案】(1)去、到  老友  只

(2)3月  孟浩然

(3)前  后  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分析】考查学生对古诗阅读赏析的能力。

(1)理解诗句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这也是古汉语中容易见到的词汇,要加大理解和记忆。

(2)(3)两题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依据诗句与文题可知答案。

十2、【答案】(1)老友

到……去

消失

(2)3月 黄鹤楼

(3)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

(1)词汇理解的考查。注意平常多积累古诗中的实词意义。

(2)诗歌理解的考查。阅读诗歌可直接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中找到答案。

(3)理解性默写的考查。注意“依依不舍之情”,可知是后两句。

(4)古诗拓展的考查。意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十3、【答案】1. 白日  黄河 高山 大海2. 人民  尽管 衣服 欢乐

出入 走近 依赖 欲望3. 一( 幢  )楼    一( 条  )河    一(  轮 )红日   一(片   )绿叶

一( 座  )山    一( 群   )人   一( 位  )诗人  一(只   )老虎4. (1) ①(2)②(3)③5.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假如想得到更多的常识、道理,则要站得更高中一年级些,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与高瞻远瞩的胸襟。

【分析】1.略2. 这是字形相近的一组词,依据字义组词即可。3. 这是填写适合的量词,合乎语言习惯即可。4.略5. 全诗的主旨句子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十4、【答案】①苏轼

②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之中。

③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方位的、符合实质的认识,就需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④宋  陆游

⑤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⑥当我遇见有不会做的题时,老师走过来,帮我点拨了一下思路,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是我把它变复杂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分析】①文学知识的考查。对名家名作要有意识地背诵、记忆。

②对诗中句意的考查。认真阅读古诗,理解大意。

③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结合作家和作品的背景来理解。用我们的话描绘出本句诗反映出的哲理即可。

④文学知识的考查。对名家名作要有意识地背诵、记忆。

⑤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结合作家和作品的背景来理解。用我们的话描绘出本句诗反映出的哲理即可。

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质来写作,中心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十5、【答案】1. A。2. B。3. B。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 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季的喜欢、赞美、眷恋之情。可从文中的“忆”“好”两字看出来。

【分析】1. 牢记作者有关作品。2. 反问句是表达一定的意思。3. 考查对课文意思的理解。4.略5. 忆”看出描写的美景,“好”表达喜欢、眷恋之情。

十6、【答案】

1.(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

2. 生紫烟的“紫”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的部首是( ⽷ )部,剩下的部分是( 六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的音序字母是( Z )。

3. 夸张。

4.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分析】1. 正确理解字的讲解。2.略3. 这句话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写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4. 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十7、【答案】1. 这一开字,描写一泻千里的长江,所向披靡,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观秀丽的景观。2.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3. 断,开;流,回。

【分析】1. “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有“分散在两边”的意思。 它整句诗的意思:楚江汹涌,冲断了江边的天门山;碧波东流,到这里迂回徘徊。 “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所有妨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好像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2.略3. “断”说明水流湍急,就仿佛是 水把天门山冲断了似的。“回”说明水势险恶,湍急的江水在这里回旋。

十8、【答案】1. 翠   青2. 含   泊3. 两个   一行4. 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通过窗子可见西山睛雪。诗人睹物生情,想念遥远的故乡。

【分析】1. “翠”蓝色加白色,就可调出翠绿色 有点浅蓝或深绿的感觉。“青”色是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2. 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 这首诗的年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初定,交通得到恢复,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通过窗子可见西山睛雪。诗人睹物生情,想念遥远的故乡,同时对唐王朝抱着复杂的感情,虽感觉到没有办法,但仍期望它好。

十9、【答案】1、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可怜9月初中三年级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

2、父亲做买卖亏了,母亲老埋怨他。 埋伏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长中国人志气,维护民族尊严,灭帝国主义威风

【分析】考查课后的日积月累,平常多注意。词汇的理解及造句,多音字组词。

课内的多音字必须要熟练学会。

二10、【答案】

1.两首诗在题材的选取和体裁的运用相同。都是用词牌《卜算子》作词,借咏梅花言志。

2.毛泽东写的是梅花的漂亮、积极、坚贞。而陆游写的是梅花的寂寞、高洁和孤芳自赏。

毛泽东借写梅花表达了新年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而陆游借写梅花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优雅洁的志趣。

3.毛泽东写的是悬崖峭壁边上的梅花,而陆游写的是断桥边上的梅花,选取的地方不同,也表达了词人的心态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

【分析】

1.考试试题剖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两首诗的把握程度,第一要先了解每首诗的特征,然后再探寻二者的相同点。[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考试试题剖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会程度,两首诗里的梅花,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的不同,因而有不一样的含义。

3.考试试题剖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会程度,从文章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找到梅花成长地方的不同,写景就是为了表达感情,因此此题答案应该往文章的主旨上考虑。

二十1、【答案】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淸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好像愈加挨近船上的诗人。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面意思:旷野空荡,往远处看,感觉天空比近处的树还要低,江水清澈,看着水里的月影,感觉月亮离人非常近。(2)从“客愁新”和“月近人”可以感觉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十2、【答案】

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只须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便远隔天涯,也会感觉跟近邻一样。

3.C

【分析】

1.考试试题剖析:“城阙”指长安城,这是送别的地址。此处并不可以望到五津,所以是虚写。

2.考试试题剖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3.考试试题剖析: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能领会到诗人明朗豁达的心理,并没为离别而悲伤。

二十3、【答案】1.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2.“黄沙”形象地址出边塞战场的特点,“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分析】

1.考试试题剖析:环境描写有哪些用途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址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衬托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5.推进情节的进步;6.深化作品主题。先理解诗句内容,再联系主题剖析其用途即可。

2.考试试题剖析: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紧扣古诗主题,逐词剖析其表达用途。

二十4、【答案】

1.辞:告别 。 烟花:指暮春橄艳的景色。

2.黄鹤楼  烟花3月  扬州  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送别的地址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3月”的春季;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

【分析】

1.考试试题剖析:正确理解字的讲解。

2.考试试题剖析: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考试试题剖析:这道题是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小学二年级学生鉴赏能力差,只须意思对即可。

二十5、【答案】

1.①桃花流水:桃花盛开,江水猛增。

②箬笠:箬,一种竹子名。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

③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防雨用具。

2.“不须归”意思是:久久不愿回家。这句诗表达了渔翁被漂亮的江南春景迷住了,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赏析春季水面的景物,可以领会到渔翁在钓鱼时的愉快心情。

【分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二十6、【答案】

1.B

2.比喻。

3.一年之计在于春  

4.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开心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好像悄悄地躲了起来,叫你看不清哪种颜色了。  

5.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欢之情。

【分析】

1.考试试题剖析: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是对早春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2.考试试题剖析:把春雨比作酥酪般细密。

3.考试试题剖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4.考试试题剖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5.考试试题剖析:依据诗词的大意写出诗词的意义和内容。

二十7、【答案】

1.B

2.《送》诗在劝慰友人中表达出诗人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是一种离别的怅惘。

【分析】

3.考试试题剖析:B中“感觉有的无情无义”说法不正确,这里表明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一种朋友间豪迈之情。

4.考试试题剖析:学生应全方位知道背景,把握形象内涵,领会意境特征,明确抒情方法。《送》中“明月何曾是两乡”是一种豪迈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写诗人看着朋友远去的背景,久久不舍离去的惆怅之情。

二十8、【答案】1.shèng   huì   hè  zhān

2.元亮   潜   东晋   菊花

3.(1)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3)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4.D            5.C

【分析】3.(1)这句诗的意思是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2)这句诗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期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3)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什么惧?那样“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4.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体现。

5.C项中“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二十9、【答案】1. 天若有情天亦老。2. 表达了作者既喜悦又担心的思想感情。喜的是人民夺取了政权,忧的是政权能否稳定。3. 第一句讲解:革命的暴风雨震动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依据地—南京城。

第二句讲解: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漂亮。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让人慷慨高歌和欢欣激励的。

第三句讲解:应该趁目前敌衰我盛的大好机会,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打造割据权势的霸王项羽。[来源:学科网ZXXK]

第四局讲解:自然界假如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势必规律。

【分析】1.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原是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写的句子,相传金铜仙人因被从汉宫移往魏都而“临载乃潸然泪卜”。李贺原句的含意是:天,假如有情感,看到因辞别汉宫而哭泣的金铜仙人,也必然会因悲伤而衰老。这是渲染“仙人”迁移的极度悲哀,正是表现出李贺眼看人间这样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2.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对诗句的理解,从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气势恢宏,语言铿锵有力,它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知道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所以,写的是一种喜悦的感情,同时又有的担心,但喜悦大于担心。只须学生能写出关于人民夺取政权的喜悦即可,若能写出对政权能否稳定的担心,那就需要靠学生对本诗进行深层次的挖掘。3. 答案不唯一,对本诗任意一句进行翻译即可。

三10、【答案】1. cóu féng    2.高高  宽宽  细细

3.难道乡愁不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吗?

4.邮票船票墓地海峡  台湾   5.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1.略2.略3.陈述句改反问句:将一定句中的一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可以、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可以、不会等)改为一定词(是、能、会等)。在一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如何、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原文找答案。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