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红薯5毛钱,3斤红薯出1斤淀粉,制成粉条1斤能卖6块多。”眼瞅着100多亩红薯卖不上好价格,马伟国又开始“折腾”了。
在乡亲眼中,马伟国是个不安分的孩子。这个出生在豫东龙湖湖畔的85后,一直大伙议论的焦点——15岁就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成为村里人眼中的神童;大学毕业才3年,就办公司开汽车;关掉买卖红火的公司,居然拿出全部积蓄在村子里挖坑盖棚种起了菜。近期,他正谋划贷款2000万元,建设一座大型的保鲜冷库。
虽然一直被议论,但马伟国的每个决定都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2006年,马伟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市场营销学,毕业后留在西安3年,先给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打工,月薪5000多元,后来成立了我们的公司,代理一个啤酒品牌,经营情况好。2009年上半年的一次山东寿光之行,他看到蔬菜之乡的农民开着豪车种菜后,开心不已:能否把寿光的大棚复制回河南淮阳县的老家?
回到西安后,马伟国从多个途径采集了有关资料,并把家乡的现有条件和市场状况考察了一遍,多角度论证把温室大棚“克隆”回家乡的可行性。2009年7月,马伟国携带几万元的积蓄,开着二手吉普车,离开西安直奔家乡。
“不是在西安开公司吗,咋回来了?”“人家都往外考,本来想走出农村,如何又回农村了?”“是否在外面有事儿逃回来躲债?”……马伟国回家种菜的消息引起大家议论纷纷。
不仅被村里人指指点点,马伟国还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爸爸说我真的是疯了,从小就不叫人省心!把我狠狠训了一通,然后摔门而去。妈妈也好言相劝,劝我别瞎折腾了!”面对质疑,马伟国没辩解。他了解,要想干成这件事,需要争取家人和亲戚的全力支持。马伟国动员他们去寿光看看,眼见为实,“后来尽管爸爸仍然忐忑不安,但还是卖掉了支撑全家生活活的养猪场”。
终于,马伟国在村东头建起了7个温室大棚。可是,付出了努力,马伟国却没能等到收成。就在其他人的蔬菜都抢在年前高价上市时,马伟国的地下大棚却迟迟不见动静。一心要返乡干大事儿的马伟国,第一年就让全家人只可以吃馒头咸菜春节。
马伟国既自责又着急,他翻源于建棚以来所有些记录,天天都给寿光的技术员打电话,没日没夜地钻研。在马伟国的精心收拾下,新年一过,地里的蔬菜还没有拿出去卖,就在家门口被抢了个精光。
“播种时间太晚,又遇上极寒天气,种苗只不过延迟了成长,春节后,天气回暖,棚里的果子就一股脑儿全蹦了出来。”马伟国把所有次品都挑出来,只卖好的,不只抓住了回头客,还在圈内取得了口碑。
赚到钱后,马伟国在2011年又继续投入资金,新建了6个大棚。靠着这13个大棚,马伟国年收入上百万元。
“按说是该歇歇了。”可马伟国居然又“口出狂言”:要去银行贷款一百万,再免息借给村里人盖棚,让大伙都富起来。
说干就干,他帮乡亲们垫资100万元,带领大伙建起一百座地下大棚。虽然他垫的100万元到今天没能收回,自己还要帮乡亲支付利息,可这件事让马伟国收成了信赖,成为当地鼎鼎有名的“蔬菜哥”。
马伟国顶住重压,锲而不舍返乡创业,并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故事,不只让他先后被授与市县两级“五四”年轻人奖章获得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打动了淮阳县统战部原副部长朱志凌。
他担任了马伟国的顾问,为马伟国协调贷款600多万元。眼见愈加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近万亩蔬菜的销路成了当务之急。朱志凌向马伟国建议:“要控制合作社种植规模,扩大外联基地,通过承接学校、外来订单、市区直销店等多途径进行销售。”
因为没保鲜的冷库,不少大订单不敢接,在朱志凌的协调下,马伟国争取来2000万元的贷款,一座大型冷库又将建设。
现在,淮阳县东郊马伟国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已经从刚开始的7个大棚,变成千亩连棚。马伟国注册成立的新生农业合作社,社员已达1000多户,涵盖淮阳、郸城、西华等县的十多个乡镇。
谈起马伟国,朱志凌感慨:“从‘种菜哥’到‘卖菜哥’,这个西安交大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用青春的热血、常识和汗水,树立起了85后年轻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