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夏令营怎么样不负少年时光

   日期:2024-04-30     来源:www.cnwfqb.com    浏览:654    
文章简介:夏令营,过去的美好回忆,目前却屡受争议。本是为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却被安全事故笼上阴云;本是为孩子培养专长、涵养兴趣,却成为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牟利的工具。
夏令营,过去的美好回忆,目前却屡受争议。本是为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却被安全事故笼上阴云;本是为孩子培养专长、涵养兴趣,却成为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牟利的工具。夏令营如何才能重拾纯粹,不负那一段少年时光?

本期微议录,让大家一块听听微友们对快乐夏令营的期望。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和本版。

——编 者

让孩子真的享受快乐

我首次参加夏令营是在18年前。还记得,由于在小学毕业会考中“人品爆发”,拿了全校第一,获得了去上海参加夏令营的机会。我坐火车亲眼见到了课本中的南京长江大桥,首次看见了大海,首次感觉到了繁华都市的气息,首次摆脱了父母的“束缚”,尽情玩耍。

虽然具体场景早已模糊不清,但那种“初出茅庐”的开心与与小伙伴们一块玩耍的快乐,到今天记忆犹新。现在的夏令营,承载了爸爸妈妈过多的期许,不只要课程高档、伙伴大方、地址上档次,甚至还布置“写游记、学技能、交朋友”等夏令营作业……对孩子来讲,可能多年将来不会记得当年的情景,也会淡忘小伙伴们的名字,但快乐肯定是最大的收成。选择夏令营,只须合法、合法,真的无须绞尽脑汁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让孩子享受快乐就好。

多到农村去含英咀华

暑期到来,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成为很多父母的选择,也有一部分父母让孩子到农村去体验生活,这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夏令营相比朴实很多,但更能让孩子接地气。

念初中一年级的侄女小莉今年12岁,这个假期她主动需要回乡下外婆家体验生活。半月后,我见小莉闷闷不乐。原来,她在乡下见到一个空巢老人,老伴体弱多病,女儿远嫁省外。老人为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数万元,小莉说着眼中噙满了泪花,返城前把所有零烧钱给了老人,她说期望早点开学,发动同学们为老人募捐、传递爱心。

小莉的话叫人感动不已,这种真实感受是夏令营中没的,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大有裨益。特别是城市孩子,让他们到广大农村去含英咀华,入乡接地,未尝不是一种生活经验的补足。

市场化莫变成摇钱树

儿时的夏令营,是大家心底的一个漂亮期待,只有学业优秀的孩子,才可能通过层层选拔。而今,夏令营形式多了,门槛低了,几乎成为交钱就好的游乐活动。有的组织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把夏令营变成了摇钱树。一位朋友的孩子念初中一年级,参加一个“欧洲特训夏令营”,短短10天花费1.8万元,事实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旅游。朋友说,自己一天到晚忙买卖,孩子放假没地方可去,“宅”在家爸爸妈妈不放心,送去补习孩子不想,因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担忧出现安全事故,已基本不再组织夏令营,只得把孩子送进市场化“夏令营”。

事实上,夏令营本身并无原罪。对于更多“宅”在家里的孩子而言,他们渴望在暑期能走进合法的夏令营中,更多地模拟体验复杂的社会生活,学习课堂里学不到的常识。而这,恰是教育部门应该深思的。

重点是走进孩子内心

“夏令营”一词来源于美国。1861年,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组织“肯恩营队”,在一座森林的湖畔拓展了为期两周的登山、垂钓、帆船等户外活动。他称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能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和团队协作意识,这就是夏令营的雏形。

现在,夏令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然而,本应成为孩子们暑期天堂的夏令营却变了味。一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他们报英语、奥数等“专长夏令营”;一些社会机构盲目跟风,缺少主办资质,安全很难保障、成效不敢恭维;一些商业机构巧立名目趁机敛财,活动成本水涨船高……名目繁多、层出不穷的夏令营仿佛一桌满汉全席,让父母孩子看着动心、听着高兴、却不知从何下口。夏令营,让资金走开,让危险走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才能真的托举起孩子的将来。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